

亭泉村——
秉承烈士遗志筑梦新时代
本报讯(记者 叶珊珊 张颖)近日,记者来到七套中心社区的亭泉村烈士陵园,在高大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前,聆听革命烈士王亭泉的战斗事迹。
王亭泉于1913年7月3日出生在涟水县第五区(原海安集乡大湾村)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亭泉村原叫四汾港,1942年初,党组织派人到四汾港建立农会组织,领导农民斗地主,进行减租减息算账斗争。踏实肯干的王亭泉立场坚定,很快被发展为农会会员。不久,又被选为村农会长。
1942年4月,王亭泉参加地方抗日武装乡中队。同年,滨海二区扩建区队,王亭泉调入区队,任二排副排长。经常在六套、七套、凡集、大沟、李圩一带活动,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进行反扫荡、反伪化战斗。年底,王亭泉被编入滨海总队,任三连二排排长,转战中山河两岸及潮河南岸。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王亭泉原来不识字,在几年战斗间隙里,他刻苦学习文化,经过不懈努力,简单的书报、文章亦能读会写。王亭泉视战友如手足,处处为他人着想。同年的夏天,他们一直在七套与敌人周旋三昼夜,战士们又饿又累,倒在草地上就睡着了。当时天气很热,蚊虫又多,王亭泉为了让战友们好好睡上一觉,不顾自己劳累,用草把当扇子,驱赶蚊虫。王亭泉关心群众,尊老爱幼。不论住到哪里,只要一有空闲,不是帮人家扫地,就是替人家挑水,大家都称他是“好排长、好干部”。
1945年3月20日深夜,王亭泉奉命带领一个侦察班到响水伪顽据点附近侦察。完成任务返回时,在汪圩村遇到常备队百余人。他果断指挥战士们突围,战斗中,不幸头部和肩膀中弹负伤,为掩护最后两名战士撤退时牺牲,年仅32岁。王亭泉牺牲后,区委决定将四汾港村命名为亭泉村,当地小学命名为亭泉小学,四汾港革命烈士公墓命名为亭泉烈士墓。
王亭泉的孙子王晓东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是听着爷爷的事迹长大的,爷爷是个思想积极向上的军人,父亲也传承了爷爷身上军人的特点,对子女要求很严格。
近年来,亭泉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目前,该村利用中药材资源创办了响水杜仲茶厂,生产的“亭泉牌”杜仲茶畅销国内,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种植中药材杜仲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亭泉村也被国家财政部授予“华夏杜仲第一村”称号。亭泉村在有力抓好农民增收的同时,扎实推进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20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拟安置农户282户,其中四类人员58户。目前,新型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预计将于今年11月底全部建成。
如今,亭泉村已成为人们铭记烈士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亭泉村多次对烈士墓进行修缮扩建,2013年和2014年投入30多万元先后两次重修烈士墓,扩建烈士陵园。常态化组织党员干部和学生到烈士陵园开展学习活动,牢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弥足珍贵的烈士精神不断弘扬壮大,永远纪念王亭泉烈士。
图为党员干部瞻仰烈士纪念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