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响水口
姚开左
响水这片土地,自公元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黄河夺淮之后的700多年间,经大量泥沙逐渐淤积而成。
相传到了元朝,就有人迁来这里,以捕鱼煮盐为生。元末,战争不断,淮河中下游平原变成重要战场,人口流失,土地荒芜。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强行将太湖流域的农民迁徙到淮河流域屯田垦荒。传说在当年,朱元璋派人在苏州阊门搭台唱戏,欢迎老百姓前来看戏,不但不收钱,还给馒头吃。几天过后,看戏的人越来越多,朱元璋便下令把人抓起来,有男有女,统统上船,一船一船运到江北荒无人烟的地方,要他们在这里安家。移民们对此极为不满,故后称“洪武赶散”。
人要生存,于是这些移民便在这一带煮盐、捕鱼、垦荒、种地,繁衍后代,世代相传。随着岁月的流逝,人口的增多,在今天的响水镇向东、向南一带地区,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小村落。
清乾隆年间,村民们便开始在这里“兴集”。当时,这里被定名为“吴集”。后因这里地处灌河岸边,灌水的潮汐落差很大,每逢潮落之时,跌声轰鸣,置身于数里之外,还能听到水声,故人们又将其更名为“响水口”。
古往今来,响水口得益于位置的优越,灌河是直通大海的天然良港,这里河运、海运便捷,客商频繁,经济逐渐繁荣起来。1914年至1927年间,曾称“响水市”;1945年1948年间,又复称“响水市”。
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响水口是开辟较早的革命根据地。1940年10月,这里曾建立过一个“涟灌阜边区办事处”,为县级行政机构,后因敌我斗争形势的变化,当年底又撤销了。至1941年9月,这里又复建“涟灌阜边区办事处”,还扩大了地盘。1942年4月,为进一步巩固这块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华中局又决定撤办事处建县,开始称“潮南县”,很快又改称“滨海县”。时间到了1966年,国务院为尽快改变废黄河以北这块老革命根据地贫困面貌,决定从滨海县划出,另建“响水县”,县政府设在响水口。
由此可见,响水口作为政治中心由来已久。
(摘自《响水往事》)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