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尖工艺续传承
——记陈海鸿和她的掐丝珐琅画
□记者 周序蒙
金丝婉转,将鎏金岁月封存于方寸之间;点蓝上色,芬芳华彩中承载着匠心独运。今年8月,陈海鸿掐丝珐琅画被列入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更多人看到了素手掐丝中饱含的厚重历史文化。
一门技艺 历史悠久
掐丝珐琅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其中景泰蓝工艺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其工艺繁琐、制作流程考究,通过十几道工序才可制作出五彩斑斓、造型各异的指尖艺术品,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清代时期,掐丝珐琅已经达到高峰期,基本上都是由宫廷瓷器工坊和御窑所生产。这种工艺多用于饰品的制作,如扣子、饰针、环扣、头冠、腕环等,各式各样,颜色鲜艳,图案华美,极富特点。后来也应用到了其他器物上,如玻璃盘、瓷瓶、梅瓶等瓷器以及铜器等。2006年,掐丝珐琅工艺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传承 五代创新
清道光年间,陈海鸿的祖辈陈洪玉在京拜师习得景泰蓝制作技艺。据《响水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由于太平军攻克南京、镇江、扬州等地,切断清政府的水陆,南北交通阻塞,因此,上海、青岛、大连等地客商均从海外沿灌河至双港、响水口,大批货物均在此中转,双港、响水成为商市。民国初年,双港、响水商业日益兴起。”陈氏祖辈因避战乱从祖籍地苏州迁至响水口地区,将景泰蓝掐丝珐琅画传到响水。从第一代陈洪玉到第五代传承人陈海鸿,陈氏一门不断创新,现代传承人陈海鸿在传承父亲、祖父及前人的基础之上融合现代材料和工艺,不仅尊重了传统手工制作的工艺特点,同时融合了近代美术的创新理念,为后人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颗匠心 永不褪色
每一笔的精雕细琢,都只为呈现最后的完整,每一处细微的专注,都令人肃然起敬。当金属丝、彩石合成一体,粗犷的石头颗粒、亮丽的颜色、精致的做工,既古朴典雅,又高档华丽。近20年来,陈海鸿在制作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创新,她尝试将景泰蓝掐丝珐琅画作在活性炭盘上,既起到美观装饰的效果,又可以吸附甲醛等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另外她还尝试将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展现在看盘、摆件、家居、饰品上来,这项创新使得景泰蓝艺术得到更大的普及。
一门新课 爱心传授
如今,陈海鸿响水掐丝珐琅画工艺成为一门新课程,被县特殊教育学校选为特殊课。陈海鸿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掐丝珐琅画技艺。她自己创作和指导学生的多幅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三十余次。去年9月,她在江苏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献礼党的二十大“苏新非遗传承”作品展中,创作的《吉祥中国瓶》《凤穿牡丹》《“莲”洁生辉》《云梯关》等4件作品入展,其中,《吉祥中国瓶》获“苏新创意奖”。
掐丝珐琅蕴匠心,指尖工艺续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融合中,陈海鸿响水掐丝珐琅画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一定能够在开拓创新中赓续文脉,在精益求精中焕发新的活力。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