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时期的“特殊”中秋节
又逢中秋,阖家团圆,你是否想过,八十多年前的长征路上,远离家乡的红军战士们曾度过了怎样的中秋节?战火连天、艰难行进的间隙,他们是否望向那一轮圆月,是否默默祝祷国家安宁、举家团圆?今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特殊”中秋节背后的牺牲与苦痛、胜利与喜悦。
“八月十四”过中秋
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福建省长汀县中复村的松毛岭,是中央苏区东大门的最后屏障。一旦被攻破,国民党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瑞金。
9月23日正是中秋节,国民党军妄图借过节发起突然袭击,消灭红军。苏区政府获知消息后,将计就计,与乡亲们相约八月十四过中秋,八月十五迎敌。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红军凭着步枪、机枪和手榴弹等轻武器,在长汀地方武装部队和苏区群众的配合下,鏖战7天7夜,最终牺牲近万人,为中央红军主力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1934年9月30日上午,中复村观寿公祠前,红军召开大会动员群众疏散。战士们冒着蒙蒙细雨,在亲人的注视下,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英雄一去八十七载。如今,居住在松毛岭附近的人们依然延续着“八月十四过中秋”的习俗……
1935年9月12日也是一个中秋节,中央红军穿过一望无际的草地,抵达甘南藏区。前路是北上还是南下,此时尚无定论;天气渐寒、食物短缺,更让这支队伍疲惫不堪。于是,圆月依旧,团圆佳节,离家已久的战士们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遗忘。
时任红一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中写道:
“晨出发,经巴拉奠、岸哇、纳高到阿夏乡宿营,行程八十里。这一带青稞麦长得较好,筹粮比较方便。三军团还在我们后面,要发扬友爱互助精神,筹的粮食,除一部分自己吃外,其余留给三军团用。”
萧锋的日记中没有关于中秋节的只言片语。
这个中秋节,没有人刻意提起,但是大家都在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
1936年9月30日,中秋节,距红军三路主力会师不到一个月。长征即将胜利,中秋节也多了几许温馨。
——这个中秋,工人们收到了过节费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整编为红二方面军。赵镕在7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刚行动不久,就翻越了一座大山。可喜的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北上终于到来了,人人精神振奋,没有一个掉队的。”
红二方面军7月穿过草地,9月下旬到达甘肃成县,随即组织人手做衣服,军民干劲儿十足,胜利越来越近了。
9月30日中秋节这天,红二方面军洋溢着别样的节日气氛。赵镕在日记中写道:
“今天是中秋节,缝衣工人要求预支工资。现已让刘科长将截至今天的工资,外加三天的中秋慰劳费一律发清。工人们都说红军做事公平合理,不像国民党军队对工人一再克扣,使工人难以养家糊口,现红军不仅体贴他们的劳动,还增发慰劳费,使他们很感动。”
这份慰问里不仅有红军对老百姓的关怀,更传递着干劲儿十足的喜悦。
——为了期待已久的“团圆”
1936年9月30日,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的日记只写了三行:
“给各扩红突击队关于最后突击周的一封指示信。写信给各突击队长。今日病愈而头甚痛。”
所谓“扩红”即扩大红军,这年10月1日至7日是他们规划的“最后扩红突击周”。
同一天,彭德怀给北进中的红四方面军发去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是红一方面军为迎接红四方面军北上所进行的部署,提到第二师附骑兵第二团为左纵队,七十三师为右纵队,而主力在郭城驿替四方面军征集粮食,骑兵向兰州方向游击。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学习强国)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