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1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教育
2023年11月28日

让课间十分钟动起来

针对一些学校缩短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缩小课间活动范围一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将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近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中小学校出台了相关措施,在做好安全教育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间活动空间,丰富课间活动内容,提升孩子们的课间活动质量。

一直以来,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是校园的缩影和代名词。课间十分钟不仅能让学生从上课状态放松下来,舒展身体、舒缓疲劳,避免身体紧绷,久坐伤身,还能发挥“释放活力、寓教于乐”的育人功能。人类天生就是社交动物,需要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课间十分钟恰好能满足学生同伴交流、互动游戏的需求。这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此外,课间还可以与课上起到互补的作用,对于上课、教学是一种学逸结合、劳逸结合。校园内与同伴相处的情境更有利于儿童安全、轻松地不断尝试和积累经验,更有可能习得问题解决策略。课间十分钟更是魅力校园的体现。可以说,一所学校有没有个性、特点,或者说学校的精神文化属性以及办学品质如何,课间活动情况是一个重要展示面。

当前,造成一些学校课间十分钟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安全考虑。因为安全责任不清,学校不敢承担责任。其次是过于追求成绩。一些学校和教师把课间当成课与课之间的过渡,压榨学生时间,甚至出现晚下课、早上课无缝衔接的现象。此外,活动空间、条件受到限制,也是课间圈养的原因。学校体育场地数量不能满足师生的体育需求、体育器材损耗严重等,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还可能给学生的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从学生角度而言,应是时间不被挤占、空间不被约束、安全有底线保障的十分钟。从教师角度而言,应是安心地放松休息、静心地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必进班管理、在楼道监督学生的十分钟。打破“家长有看法,社会有意见,教师很无奈,学校很迷茫”的困局,让课间十分钟生机勃勃,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的原则,探索营造一种安全有序、方式健康的课间生态,而这需要各方努力。

要坚持以人为本,形成共识。学校层面既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负责,也要对教师的身心愉悦负责;家长层面要改变“唯成绩论”,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着眼于身心健康第一。学校和家长要互相理解、携手合作,建立起有效的沟通管道,凝聚起在课间十分钟价值上的共识。教师应该将课间十分钟的益处、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措施等向家长进行说明,并倾听家长困惑,取得家长支持。家长应认识并勇于承担儿童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适度风险,而非因噎废食。要从儿童的长远利益出发,支持儿童在课间进行自由探索,并教育其做好自我防护。事实上,今天讨论还给儿童课间十分钟,与“双减”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理念一脉相承,是对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全社会教育观念再启蒙的一部分。

要有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事实上,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课间休息,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如何落实这些规定,一方面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行动起来,加强监督,督促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要探索引入和完善学生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依法治理“校闹”,为学校办学安全兜底,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

(中国教育新闻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