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价值催生消费新场景
看似不实用的商品,为何成为受消费者喜爱的生活“调剂品”?
情绪价值催生消费新场景
买一瓶“好运喷雾”,下单一份“树洞倾听”……市场上,富含情绪价值的商品品类正变得越来越丰富、销量越来越高。
消费品类从物质范畴拓展到精神范畴,消费理念从功能型向享受型、治愈型延伸,看似无实际功用的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生活的“调剂品”,对商家来说是新机遇。
从实体商品到虚拟服务,“情绪商品”火了
“好运喷雾”在00后中很流行,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瓶普通的衣物清新剂,但喷上就感觉好运降临、信心十足。
同样被赋予积极寓意的还有各种水培水果、蔬菜。例如,代表“椰来椰好”的水培椰子和代表“薪水番番”的水培番茄,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工位上。
看重商品附带的情感共鸣、精神满足
是谁在为消费情绪价值买单?年轻人是主力。麦肯锡发布的《2024年中国消费趋势调研》显示,64%的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消费,并且年轻消费者对精神消费的重视程度更高。
缓解工作压力,是年轻消费者购买“情绪商品”的原因之一。“我花了近1000元把自己的工位好好装饰了一番。”上海市民小刘说,“换成自己喜欢的款式,每天都会有一个好心情。情绪消费让我拥有了寻找微小幸福的能力。”
寻找安慰和鼓励,也是下单的原因。学习、工作、婚恋等各方面压力,让年轻人更需要安慰和鼓励。
在专家看来,情绪经济可归为“悦己经济”,但和买漂亮衣服、美妆产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类消费本质上是在给自己加油打气或寻求沟通,最终获得心理满足感。
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中国现代消费发展指数”显示,认为“悦己”更重要的消费者比例增长明显,这一变化反映了新一代消费群体有着自己独到的消费主张,不再简单地为产品功能买单,更在意消费中的满足感、参与感和仪式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表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快速提升,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由使用价值转向精神价值,购买商品带来的愉悦心情、舒缓情绪等附加价值成为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购买商品满足自身情感需求愈加重要。
催生新产品、新场景,为商家提供机遇
那么,供给方如何看待“情绪消费”?最近,定价48.8元1串的水培香蕉“爆单”了。福建省漳州品品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林文海在今年3月决定回乡创业做水果。社交平台为水培香蕉的爆火提供了助力,随着直播间下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定制纸箱和卡片,销量又更上一个台阶。
情绪消费催生新产品、新品牌,为商家带来了勃勃商机。以香水为例,消费者认为香水具有愉悦自我、情绪疗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绪价值为商家提供了巨大机遇。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500项,表明企业愈发重视对情绪价值的挖掘。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当产品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遇到瓶颈,企业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除了在研发上继续下功夫,还要跳出产品功能性的限制,通过企业文化、品牌故事、包装等手段,为产品附加情绪价值。同时,在品牌成长的过程中,产品的差异性决定了品牌辨识度,产品的情绪性则带来了品牌认可度。在产品功能相近时,谁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谁的品牌口碑更好,谁就能获得消费者青睐。
“情绪消费”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漏洞。比如不合理收费、缺少品质把控等。专家指出,“情绪商品”也是商品的一种,在包容新生事物的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虚拟情绪产品市场的监管,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让情绪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来源:新华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