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水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县政府进驻响水口,出席会议的全体科局长合影
响水黄圩镇双套村是响水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诞生地,是一座承载着厚重抗战历史的红色地标。
几经周遭的涟灌阜边区办事处
双套村位于响水县西南端,是一个具有特历史意义的行政村。
1939年3月1日,日军占领陈家港后,响水地区论为日占区。1940年10月4日,八路军第五纵队一、二支队的4个团由淮海地区迅速东进,渡过盐河,一路经佃湖击溃徐继泰常备第二旅并攻克东沟、益林,经黄圩双套等地突破顽保安第八旅防线攻占东坎。10月10日,八路军、新四军在盐城、东台间的白驹镇狮子口胜利会师。至此,新四军、八路军胜利完成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也实现了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迅速发展党领导下的淮属地区人民抗日斗争,10月中旬,中共淮海地委报苏皖区党委批准,成立中共涟灌阜边区工作委员会。辖区范围东至黄海,西邻盐河,南接废黄河(中山河),北依灌河,总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总人口10余万人。陈少新任中共涟灌阜边区工作委员会书记,陈洁民任办事处主任,隶属淮海地委领导。
同年12月,因日伪封锁盐河、形势紧张,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涟灌阜边区工委和办事处。1941年初,根据淮海地委指示,在灌五区、灌六区和涟五区范围内,建立灌云县涟五区并设区委。武力章任区委书记,马健中任区长,杨其岩任区队长。1941年2月,中共中原局决定,以盐河为界,建立盐阜和淮海两个战略区,成立中共盐阜区党委。为便于领导,原涟灌阜边区办事处管辖范围划归盐阜行政公署领导。8月,在军民密切配合打击下,日伪对盐阜区扫荡被彻底粉碎。
1941年9月,华中局决定重建涟灌阜边区办事处和涟灌阜边区办事处党的工作委员会。甘柏任书记,王伯谦任主任,武力章任组织委员,张友来任武装委员。管辖范围与前办事处不变。办公地设在双套,隶属中共盐阜区党委和盐阜区行政公署领导。
砥柱中流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1942年4月19日,盐阜行政公署颁发训令:涟灌阜边区办事处原为适应特殊环境而建立,现该区域日渐拓展政权日臻巩固,行署决定报华中局批准撤销涟灌阜边区办事处,建立潮南县。5月,改称滨海县,建立中共滨海县委员会,隶属盐阜区党委领导。在双套(今响水县黄圩镇境内)正式成立中共滨海县委员会和滨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甘柏任第一任滨海县委书记(1942年5月至1942年12月),南阶篪(1942年12月至1943年春)、王学明(1943年春至1945年9月)先后担任滨海县委书记。王伯谦任第一任县长(1942年5月至1945年7月),接着任重(1945年7月至1945年8月)担任滨海县县长。吕恩覃(1945年3月至1945年8月)任副县长。全县下辖一、二、三、四4个区、41个乡。县委机关先后驻双套、六套、七套等地。滨海县委、县政府以各区队为基础,成立了滨海县大队,下辖4个连队。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滨海县政府机关撤离双套进驻响水口。1945年9月,响水口、陈家港解放,滨海县仍属盐阜地委领导。10月,响水市委、陈港市委建立。同时,县委增设社会部。12月,盐阜地委改为华中第五地委、盐阜专署改为苏皖第五专署,滨海县委、县政府隶属第五地委、第五专署领导。
1946年11月,因内战紧张县委机关撤离响水口,驻老舍刘庄、戈庄等地。1948年12月移驻响水口。1949年11月,滨海、阜东两县合并仍称滨海县,建立新的中共滨海县委员会,县委机关驻东坎镇。原滨海县(今响水县全境)响水、张集、黄圩、六套、七套、老舍、双港、南河等8个区委归属新的滨海县委领导。
抗日民主政权的历史贡献
1942年12月至1943年底,在反“扫荡”斗争中,滨海县总队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拔除了小尖、六套、七套等日伪据点。1944年11月,根据盐阜军分区的指示精神,滨海县总队改编为滨海县独立团,1000余人。独立团团长温蓬山、副团长赖德明(兼参谋长)、政委王学明、政治处主任孙登英。1945年4月,为加强对全县民兵工作的领导,县里又成立了民兵总队,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政权,直至抗战胜利。
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双套分别创办了滨海实验小学和滨海初级中学,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1949年11月,滨海县与阜东县合并,滨海县初级中学亦随之与阜东县初级中学合并。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黄圩镇双套村见证了重要的历史变革,在此诞生的抗日民主政权,标志着该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巩固和发展当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响水地区革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来源:红笺留香)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